English

生命如火

1999-01-1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传亚 我有话说

泗河依然在静静地流淌,太阳依然照耀着岸边的沙河村。然而,这里发生的一切变化,连同他魂牵梦绕的事业,刘运库却无法亲眼目睹和亲身体会——他走了,带着将穷沙河变成富裕村的欣慰,带着未能实现更加美好目标的抱憾,走向了永生,永驻在当地村民的心中。

沙河村地处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镇。这个村原叫沙岗头,沙河人世世代代在这块漏水漏肥的沙窝地里忙忙碌碌,祖祖辈辈过着清贫的日子。有民谣为证:“沙岗头沙岗头,穷得亲戚断了头;泗河水悠悠,流不尽穷和愁。”1976年,29岁的刘运库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,沙河人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观。这位当年兖州一中的高才生琢磨,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,得先从整治土地开始。经过5年的深翻深耕和压水,并普施数万方土杂肥,改善了土壤结构。就这样,沙河村的粮食亩产达到了1050多公斤,成为王因镇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村。

乡亲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,刘运库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:靠土地群众啥时能富起来?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一些零零星星的工副业开始在农村出现。沙河人也怦然心动,他们办起了小油坊、面粉加工和机械维修厂。日积月累,集体和个人都有了点小收入,希望之火开始在村民心中点燃。但是,沙河不靠山不傍海,没有资源优势,打开致富之门谈何容易。沙河人把眼光盯住了他们的带头人。

刘运库没有辜负乡亲们的厚望。他从实际出发,为沙河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致富路子。他从制作氨水罐得到启发,找到村里头脑灵活的刘承志,让他拉起几条汉子合伙开办了沙河第一个油罐厂。很快,巨大的市场潜力给沙河村带来意外的惊喜,一批泥腿子在砸油罐的叮当声中成为沙河大款,十几家油罐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。

然而,不到三年,周围市场日见饱和。刘运库意识到,沙河村要有大的发展,非得让村民走出去不可,不然这条刚刚找到的致富路子就会越走越窄。于是他走东串西,与他们分析形势,鼓励他们走出沙河,走出兖州,走向全国。在他的鼓励下,刘子格去了河北,刘绍林去了河南,刘承乾去了江苏。村里凡是头脑活泛,身强力壮的都被刘运库“撵”了出去。就这样,你带我,我帮你,一传十、十传百,几年功夫,沙河村的油罐业发展到120多家,从业人员500多人,仅他亲手扶持培养的就有73户,他们一个个成了大款。有的用旧麻袋,有的用焊死的铁盒,有的用掏空棉花的大袄往沙河村运钞票,每年为村里带回1000多万元的收入。沙河村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亿元村,油罐加工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。现在的沙河村过千万元的有4户、百万元以上的21户、50万元以上的38户、10万元以上的100多户,有10家购买了小汽车,仅在兖州城里购买小楼住的就有50多户,80%的户安装了程控电话。

沙河村不仅成为油罐专业村,而且带动了周围的十几个村,带动了全镇油罐加工业的发展,王因镇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油罐之乡”,油罐加工厂产品遍布全国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。

村民议事会,村务公开,财务公开,现在说起来仍算时髦的词汇,刘运库早在1986年就开始在沙河村实践了。直到几年之后,当在报纸上看到“村民议事会”这个名词时,村干部们拿着报纸开玩笑说,“乖乖,敢情这还是学的咱哩!”

在沙河村,像集资修路、建学校、征收提留、调整土地承包荒地等等牵扯面广,群众关心的大事难事,都是经过议事会反复讨论修改后推行的。特别是涉及到花钱的事,总是掂来掂去,村委会的方案被议事会否决也不是什么新鲜事。财务公开光有机制约束还不行,刘运库又琢磨着在公开性和透明度上做文章。开始,他先是把村里的账本拿到党员生活会上交底,后来又觉得光是让党员知道还不行。于是,沙河村又在1990年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。组长由一名村委委员担任,四名成员是分别来自四条街的普通群众。理财小组对群众负责,每个月审计核查一次账目。刘运库还明确规定,凡是2000元以上的开支,必须经小组同意并加盖村民理财小组专用章方可入账。刘运库去世后,在新一任村支部大会上,老会计向参加会议的村民议事会成员彻底抖了抖村里20多年的家底。他说,“俺没别的意思,只是想让大伙明白运库把钱花在了正道上,决没干啥歪门邪道的事。”

刘运库的治村之道就是让群众满意称心。群众称了心,村干部工作起来才能舒心。1997年麦收前,村委会主任刘承宽陪刘运库外出看病,村里一下少了两个主事的,可夏粮征收这么大的事,只在大喇叭上一说,不用动员,25万公斤小麦5天就交齐了。

刘运库依然甘守清贫,无私奉献。是刘运库压根就不想挣钱?不想让自家富起来吗?还是没有能力让自家富起来?都不是!刘运库去世后,人们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他写的一份对照检查材料,他是这样剖析自己的:“从个人的私利方面打算,总认为自己有能力、有文化,看到本村一些本来不如自己能力大的人,现在也都成了万元户,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年,还不如帮别人卖一个油罐提成多。越算越觉得当干部吃亏……现在我认识到这是缺乏党性修养的表现,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,全心全意地为村民致富服务,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天职。”

刘运库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。他干了20多年村支书,把沙河村领上了富路,可他自己却始终与清贫为伴。住的是三间破旧的砖瓦房,两间土坯厢房,用的是妻子陪嫁带来的木箱和桌椅,看的是只有一个频道的12英寸黑白电视。他当村干部最高月收入是在兼任管区主任后,也不过220块钱。就是这点微薄的工资维持着他老老小小全家人的开销,拮据的收入迫使刘支书一分钱掰成两瓣花。他最好的衣服是一件30元钱的西服,他的“金鹿”自行车,修修补补,已骑了10多年。他爱喝点酒,就到村里的小卖部打上一桶块把钱一斤的散白干;好抽个烟,吸的是三毛来钱一盒的“蓝金鹿”。一些不理解刘运库的人看他整天忙来忙去,家里却又那么穷,亲戚朋友不但没有托福,反而受限制,说他不值。刘运库听了,心里也不好受,他对妻子说:“等全村的人都富了,我就从支书位上退下业,带着您娘几个做油罐挣钱去。现在,我当支书一天,就要像一个支书的样子。”

“生命如火,不燃烧就会熄灭”,“生命能够延续几年,我就为党再工作几年,宁可死在漫坡里,也不死在病床上,能够多活一天,就要为老百姓多办几件实事。”平生热爱学习的刘运库说起话来形象生动,幽默深刻。他热爱生命,更热爱自己的事业。

1995年初,刘运库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,不是急于看病,而是急于安排工作。他说:“我是个被疾病判了‘死刑’的人,如果老天爷留我一天,我就尽心工作一天,如果老天爷让我走,来世我也要回到沙河村和老少爷们在一起。”1996年元月16日,是人大代表选举日,为了让村民选好自己的代表,刘运库拖着术后虚弱的身体,用广播喇叭反复宣传有关法律法规,忙活了整整一天。看他那个工作劲头,一点也不像已是癌症后期的病人。

1997年8月,刘运库病情恶化,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部,镇党委派人送他到济南肿瘤医院接受放疗。放疗期间,刘运库仍然关注着沙河村的建设,一有空,他就打电话仔细询问村里的情况。党的十五大即将召开的消息给他极大的鼓舞,他叫人买来了收音机,9月12日十五大开幕的那天,他坚持收听完江泽民总书记的报告。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着他,激励着他,他风趣地对前往济南看望他的兖州市委组织部和王因镇的领导说:“我原以为,活不到香港回归、党的十五大召开,没想到,今年两件大事我都经历了,我是个有运气的人。”党的十五大闭幕的第二天,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,不顾医院和各级领导的劝阻,毅然出了院,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沙河村。回村后,刘运库不顾疲劳和病痛,照常参与村里的工作。

1997年底,刘运库的病情进一步恶化。他对前往看望的领导说:“我没有完成好党交给我的任务。”他对家属孩子反复交待,我死后不要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,不要给党抹黑。1998年春节要到了,医护人员给他演唱了《走进新时代》这首歌。当唱到“我们唱着东方红,当家做主站起来,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,改革开放富起来,继往开来的领路人,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”时,他已是热泪盈眶,他对身旁的人说:“我多么想和大家一起,走向新世纪啊。”

1998年大年夜,刘运库与家人一起包了饺子;春节当天,他像个孩子一样燃放了鞭炮。1998年3月12日,病魔夺走了刘运库51岁的生命。13日上午,当载着刘运库遗体的灵车驶进沙河村时,在千余米的街道上,沙河村和从十里八乡赶来的人们,抬着一幅自己编写的挽联:鞠躬尽瘁毕生无悔,光明磊落浩气长存,同悲送英灵。

太阳依然照耀着泗河两岸。现在,刘运库生前所在的沙河村共产党员刘承乾,放弃个人年收入十几万元的经营业务,接任村支部书记,与村委会主任刘承宽一起,努力完成刘运库未竟的事业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